网上有关“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是什么?谁提出的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是什么?谁提出的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是什么?
2012年12月16日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,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,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。
十八大之前,对于城镇化建设,十六大提出了“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”,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,“按照统筹城乡、布局合理、节约土地、功能完善、以大带小的原则,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”。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,十八大提出“新型城镇化”,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“转型”的“新信号”。
从1978年到2011年,城镇人口从1.72亿人增加到6.9亿人,城镇化率从17.92%提升到51.27%,虽然从表面上看,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,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、问题也日益凸显。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,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%,但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,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、医疗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,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%-36%。官方统计的数据是,在城镇打工的2.6亿的农民工中,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%;大约有1.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“半市民化”状态。
具体到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,更进一步的规划是,在东部地区,优化提升京津冀、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,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;在中西部资源(600139,股吧)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,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。在此基础上,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、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,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,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、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。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新需求,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,下一步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、公路、水运、航空、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。为破解城镇化的改革难题,未来除了将大幅度提高农村征地补偿,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之外,还有可能在全国统一推行居住证,而这样的改革,势必也会对解决收入分配、扩大内需等问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。
谁提出的?目的意义是什么?
是中央提出来的。目的和意义是遵从“公平共享”、“集约高效”、“可持续”三个原则,按照“以大城市为依托,以中小城市为重点,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,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”的要求,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,将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“转型”。
目前如何发展城镇化建设?
在目前城镇化过程中,应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并注重引导,防止造成重大失误和损失。
第一,高度重视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。从中国国情出发,城镇化中接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以城市为主,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和主导方面。其次才是小城镇。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,积极发展中小城市,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,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。
第二,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。全国加速推进城镇化,户籍制度正在改革,农民进城的门槛正在降低,进城落户的条件正在放宽,这是加速推进城镇化所必要的。但同时必须坚决防止在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,城市人口机械性的过快增加,造成道路不畅,交通堵塞;学校不足,学位短缺;供水、供电、供气紧张;垃圾处理不了,浊水横流,河流污染,环境破坏;社会治安恶化等大城市病的发生。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作好规划,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完善城市功能,扩大城市容量,积极开辟就业渠道,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;做好宏观调控,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加与城市公用设施、教育、服务、生产和环境相协调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第三,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扩镇、建镇热潮在城镇化过程中,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镇,这是必然趋势。但是全国1.9万个建制镇不可能全面扩容,不能一哄而起,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,做好统筹规划,选择少数有发展条件的镇有重点地扩建和发展。切不可形成扩镇、建镇热潮。
城镇化建设是指随着国家经济发展,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,农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。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、社会结构、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,其利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利:
1.促进经济增长:城镇化建设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、房地产发展、就业机会增加等方面的发展,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增长。
2.提高生活水平:随着城市化的发展,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、医疗、卫生等公共服务,生活水平得到提高。
3.优化资源配置:城镇化建设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从而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。
4.促进社会进步:城镇化建设可以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,提高人口素质,促进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发展。
弊:
1.环境污染:城镇化建设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、生态破坏等问题,如空气污染、水资源短缺、垃圾处理等问题。
2.基础设施压力: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,可能会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,出现交通拥堵、住房紧张、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。
3.社会问题:城镇化建设可能会导致社会阶层分化、贫富差距扩大、就业困难等问题,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。
4.文化保护:城镇化建设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文化、历史遗迹、地方特色受到破坏,影响文化传承和保护。
综上所述,城镇化建设在带来经济发展、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,也会产生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。因此,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,政府和社会应充分考虑这些问题,采取相应措施,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关于“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是什么?谁提出的?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本文来自作者[北柒陌人]投稿,不代表米特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b-rubber.cn/zsfx/202508-5004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米特号的签约作者“北柒陌人”
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是什么?谁提出的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是什么?谁提出的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...
文章不错《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是什么-谁提出的?》内容很有帮助